苏州橄榄核雕——站内新闻

苏州舟山核雕

来源/转载:苏州橄榄核雕网 时间:2019-03-15 20:01:28

舟山核雕基本情况介绍

一、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
  香山街道舟山村,位于吴中区西部,东靠胥口镇,西南临太湖,北与光福镇交界。总面积25.37平方公里,辖4个社区居委会、4个村委会,常住人口20889人。
  香山地区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风景优美,物产丰富,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。
  香山街道地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,濒临太湖,风景秀丽。以太湖山水、古吴文化、桥岛风光、田园野趣、美食度假、游乐世界为特色,以度假、休闲、观光、游览、康复、运动、娱乐为主要内容,设施、环境、服务较为完善的度假休闲目的地。
  香山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平原,属丘陵、盆地相间地区。境内河道纵横交错,湖荡星罗棋布,是典型的山镇水乡。这里土地肥沃,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,四季分明,温暖适宜,生态环境良好。这里山明水秀,空气清新,物产丰富,人杰地灵。
  香山文化底蕴深厚。太湖的山川秀气孕育了灿烂的古老文明,造就了无数俊彦英杰。从苏绣、苏派微雕工艺,到吴门画派、香山派建筑艺术。这里到处都弥漫、渗透着一股空灵飘逸、浓郁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。这些传统技艺为核雕的形成和发展,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和条件。

二、类别

  传统手工技艺 。

三、分布区域

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及其周边地区 。
四、历史渊源
  元前250年前后,古籍《韩非子》写了一个棘刺造猴的故事,说有人报告燕王,能在棘刺之端为母猴,于是受到了优厚的待遇,但结果是个骗局。故事提及到了近似核雕这东西。
到了明代才出现了核雕。万历、天启年间,常熟艺人王叔远用桃核雕刻《东坡赤壁泛舟》,令人叫绝。文人魏学洢写有《核舟记》一文详细记述,该散文被收录在中学课文中,使得众多的人了解了核雕这一艺术。
  明清时期,是核雕的繁盛期。当时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,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,精湛而玲珑多窍的核雕艺术品是人们收藏的热门之一,当时果核雕刻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。
  清代乾隆年间,苏州有个姓金的核雕艺人,擅长刻东坡赤壁泛舟,名闻吴中。还有雕刻名人杜士元,每刻成一枚核舟、人们争相购买,每枚五十银,后被乾隆召入宫内雕刻,作品有东坡赤壁泛舟渔家乐蓬船等。
  民国十九年(1930)前后,香山街道舟山人殷根福,原习牙雕,后转核雕,他精心雕刻的十八罗汉头像,串成手串,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店内出售,旋即售空。殷氏的核雕艺术由殷根福儿子殷荣生、女儿殷雪芸和徒弟等继承下来,形成殷派。清代末年核雕艺术逐步衰落,核雕艺人弃刀转业。
  1972年,当时的殷雪芸被邀到苏州市工艺美术公司,后转入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,专门从事核雕艺术研究,先后培养了董兰生等7名艺徒。董兰生雕刻的《鉴真东渡船》为建国以来最精美的核雕作品之一。
近五年来,由于改革开放,核雕艺人逐渐活跃起来。苏州香山街道舟山是殷氏的老家,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,这里有核雕手工艺的传统。80多岁高龄的须吟笙是殷派的传承人,他雕刻的十八罗汉等头像最为著名。近年来,舟山还出现了宋水官、周雪官、须培金、周建明等核雕能手,他们刻苦钻研,精益求精,精品力作不断获得奖项并引起轰动,面临濒危困境的核雕技艺终于得以复苏。

五、基本内容

  核雕,是一种珍贵的民间工艺品。用来雕刻的橄榄核最好是产自广东一带的乌杭品种,因其颗粒较大,质地硬而细腻,便于执刀雕凿,制成的作品稍经抚摸,便滋润光滑,旷日持久,愈发光泽,极富收藏价值。
从核雕作品的材料来分,有桃核、杏核和橄榄核,而现在流行于舟山一带的核雕基本上是橄榄核雕。
  核雕所取的题材为人物雕和祥兽雕,还有传统题材的核雕,为迎合文人向往山林的隐逸野趣,表现奇山胜景和桃源天地题材的核雕也常有问世,供文人雅士玩赏品味。
核雕制作工具主要有凿子、锉刀、扶钻三类。
凿子制作工序非常简单:直接用锋钢产品切成长条状,在砂轮上打磨成形再用细砂石磨就即可。锋钢凿子具有钢硬锋利、快口持久的特点。
  在一些简单图案的作品制作时,大平凿的使用尤其多。既可以勾刻轮廓,又可以在成形的物件上利用其快口对一些不光滑的地方进行刮磨。还可以利用其稳定性好的特点,在一些人物衣褶上的处理和刻细丝的时候也有所应用。入门者则用大平凿为主要工具。练习手法和雕功。
  在使用中,处理一些房间不能使用大平凿的地方,则改用宽度略小的平凿。最细小处则用宽度最小的。用平凿刻出来的效果就是。亭台楼阁需要标直顶平,则用平凿;衣服褶皱要有飘逸、薄之感则用平凿勾刻轮廓。
  在圆雕人物上,大圆凿主要用来刻画衣褶,要表现动感,则用圆凿具的弧度的刀面在衣褶下摆部分进行刻磨。 小圆凿的用途较广。除了可在核体较小的原料上履行大圆凿的所有职责外,还可以往深处扪挖。在一些较精细的作品制作过程中,特别是透雕作品中,往往需要用小圆凿来处理。如在亭台楼阁的刻制中,亭柱之间是相对而立,中间锯空。柱与柱之间的部分先由平凿勾刻,再用圆凿进行挖掘。当然这也可用平凿来加工制作。由于圆凿接触面小,吃肉深的特点而广泛使用。
在简单作品中,一线凿可以用来刻细线条,如刻发丝、眼皮、点眼黑、衣褶的细线条等。
  在精细作品中,人物开相一般用一线凿来完成。在一些细微处需清理的,小圆凿够不到的地方,都可用一线凿来代替。一线凿由于灵活、吃肉深的特点,在需要表现立体感或一些层次感较强的作品中被广泛的应用。
  挑选好核体后,由于天然的核形状不圆整,首先用平毛锉对其修整。毛锉的受力面由细密的刺组成,磨擦力大,因此,对核的改造强度也大。
  根据需要的不同,在选择锉刀时应明确目的。如果想要向下凹的效果,则用圆锉。圆锉也可分为圆毛锉和圆光锉。圆毛锉一般使用不多,而圆光锉则在很多制作过程中使用。如要在一粒核上刻桃子,整粒核和桃子相差较大,首先用平毛锉对其修整,底部圆形,顶部稍尖。为了表现桃的凹凸曲线形状,则可以用圆光锉来打磨刻制。
  以前,机器没有普及时,都用手工扶钻来打洞。由于平衡需要用手控制,而手的力量有限,往往用扶钻来打洞容易打偏或打裂核体。现在改用机器钻。其转速快,操作方便,打偏、打裂的现象很少。随着对机器钻认识的加深,其使用范围愈加广阔。除了基本的打洞外,还可用不同形状的钻来打坯,清理细小处,甚至用砂纸夹在钻上,利用钻的转动带动砂纸的转动进行打磨。
时代在前进,除了传统题材外,核雕正在制作出贴近时代的作品。如反映风景名胜的苏州园林、山水,反映奥运情结的福娃等。
  核雕无论何种款式,都是人们作为礼品和收藏工艺品中的佼佼者。

六、相关器具及制品等

橄榄核雕工具主要分:凿子、锉刀、扶钻三大类。
  1、凿子:橄榄核质地坚硬细腻,核雕工具必须锋利才能刻出优秀的作品。旧时核雕工具多取材于弹簧钢,在炉中用火加热后煅打成长条直形,再利用金刚锉刀对其加工制成合适的大小形状。这时的凿子基本成形,但不锋利。要做成一把好凿必须再经过淬火、粗磨、细磨等工序。
随着核雕作品的精细程度上升,凿子的要求也有所不同。现在所用的凿子基本上用锋钢(音同)制作而成。
根据核雕制作过程中的需要,凿子也有大、小、圆、方数十种。根据作品精细程度、所用凿子数量不同,一般精细的作品制作中,所用凿子就有二三十把之多。
  2、大平凿:在橄榄核上画好图案布局后,需要把物件轮廓勾刻出来。首先大平凿,其头平,接触面大,横截面呈梯形,凿柄一般比较粗重,因为打轮廓时需要把一些表层的橄榄核层铲去,突出布局的立体感。
  3、小平凿:平凿的外形基本相似。不同的就在于宽度的大小。大平凿是平凿中的顶梁柱。打基础靠它,如果缺少小平凿,则作品是难以达到精细程度的,所谓小平凿也不是单指一把凿子,而是指除了大平凿以外的所有平凿。
  4、圆凿:顾名思义,利用圆凿刻出来的效果则是。快口呈圆弧状,根据需要,其宽度也可大小变动,一般大圆凿的使用范围比小圆凿的要小,因为橄榄核表面积有限,在简单的作品上,如十八罗汉手串,一粒核刻画一尊头像,这时面部的肌肉、眼睛的凹陷及耳朵的耳沟等都可用大圆凿来加工。这种情况是针对较大的橄榄核,如果橄榄核较小,则应选用相应宽度的圆凿。
  如果把刀面的宽度缩到最小,则是一线凿。其刀面接触点犹如针尖一般。一线凿的用途非常广,从一件普通作品到精细作品,都被其反复使用。
  这些凿子要加以配合使用,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。而且使用要恰当。在选择工具时,先要估计使用的工具宽度和使用后的效果,如果说盲目的使用,可能会在频繁的换取过程中流失一件优秀的作品。在选购或制作凿子时也应注意。有些凿子很精致,刀面很长,上下一样粗细,但不实用。毕竟雕刻是体力活,需用手中的韧劲来刻。凿子的稳定和结实也需要。
  5、锉刀:橄榄核雕取材于天然的油榄核。既然是天然,核的形态就各有不同。核雕需要圆整、周正的核体。自然界中少有,这就需要人工改造,改造工具则是锉刀。 锉刀根据刀面作用部分的形状和磨擦情况分为:平锉、圆锉、光锉和毛锉。 如果制作好的核雕在打磨前有大片的空地,则可用光锉打磨。光锉由平行的受力口组成,用后的效果平整光滑,再用砂纸打磨的话就方便得多。
  6、钻
  不管单件还是手串,刻制完后都要用线穿起来。本来核的内部是空的,两头只需有洞就可以穿线。
  橄榄核雕主要有三个系列:
  一是珠串式。把多个核雕串成一串,如十八罗汉(多为头像),各式祥兽,群仙聚会等手串和珠串。
  二是坠件式。以一枚核雕为主,配以红线,可挂在头颈,另可挂在衣服和执扇上。
  三是摆件式。这种摆式目前比较流行。主要是将核雕镶嵌在象牙或红木底座上,放在博古架上供人玩赏,其中核舟是典型代表作。

©橄榄核雕网    苏ICP备12025516号    苏公网安备 32050602010802号